龙盛企业

中医中药治疗“糜烂性胃炎”

发布时间:2017/11/16 10:07:43访问量:791

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,一种称之为“糜烂性胃炎”的疾病已经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。那么什么是糜烂性胃炎呢?

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,光滑柔软,有光泽。出现病变时,胃黏膜可呈现红斑或条状红斑、平坦或隆起(疣状)糜烂、点状或片状出血、黏膜肥厚、黏膜颗粒状、皱襞变平、血管透见等改变。医学界根据上述胃镜下黏膜表现,提出了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:1.红斑渗出性胃炎;2.平坦糜烂性胃炎;3.隆起糜烂性胃炎;4.萎缩性胃炎;出血性胃炎;反流性胃炎和皱襞肥大性胃炎。

所谓“糜烂性胃炎”就是指胃镜下见到的上述2种糜烂性胃炎,所以糜烂性胃炎实际上是一种胃镜下所见到的胃粘膜的形态改变。糜烂性胃炎病变部位常以胃窦部明显,呈弥漫性,胃镜下除可见到糜烂改变外,尚可见有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点状出血及黄白色粘液样分泌物等改变。

慢性糜烂性胃炎大多是慢性胃炎反复发作造成的,临床表现主要有:上腹部疼痛、饱胀不适、嗳气、反酸、烧心、呕吐等等。糜烂性胃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,反复发作,往往导致胃粘膜下腺体萎缩,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,对人体的危害就更大了,因此对于糜烂性胃炎应当积极治疗,以免贻误病情。

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病情不同以及患者个体差异,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。中医根据病人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和舌脉等的变化辨证施治,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有肝胃郁热和肝胃气滞型两类:

肝胃气滞型:上腹部胀闷疼痛,每因郁怒生气等情志因素疼痛加重,同时多伴有嗳气、呃逆(打嗝)、排便不畅、舌质淡红,苔白,脉弦。对于这类型病人,治疗的重点在于疏肝理气和胃止痛;

肝胃郁热型:上腹部灼热疼痛,伴有反酸、烧心、烦躁易怒、口干、口苦、尿黄、大便干或粘,舌红,苔黄,脉弦或数。对于这类病人,治疗的重点在于疏肝清热和胃止痛。

在临床治疗中,还要根据患者病情所处的阶段、患者的个体差异、同时患有其它病症等情况辨证施治,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,使患者胃粘膜的糜烂早日治愈。

典型病例

患者陈女士,54岁。上腹部疼痛,伴反酸1年余。半年前胃镜及病理切片检查: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(胃窦部为主),住院15天,静滴制酸剂,口服保护胃黏膜剂,反酸症状解除,但仍上腹部胀闷疼痛,食后及空腹尤甚,伴腹胀、嗳气、呃逆,请求中医治疗。笔者根据诊查时见患者舌质红,苔白厚腻,脉象弦缓,诊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。给予理气和胃止痛中药汤剂加减治疗,并嘱患者清淡饮食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饱,每日3餐按时吃饭。4周后患者前述症状基本消除,再次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,但胃窦部糜烂已除。

中医学认为,胃以降为和,治胃病以通为补。肝气犯胃,胃气不降,就会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甚或胀闷疼痛、腹胀;胃气上逆,就会出现嗳气、呃逆、甚至呕吐。中医运用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特点,采取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方法,使胃恢复正常的通降功能,胃气不降所产生的症状自然就消除了。中药治疗糜烂性胃炎不良反应较少,疗效确切可靠,不易复发,深受广大患者欢迎。

 

分享到:
上一篇:龙盛中医院“治未病与康复中心”开展新疗法
下一篇:你的月经正常吗?